乐发lv

全国服务热线:021-56633982
您的位置: 主页 > > 新闻资讯 > 行业动态

行业动态

“青岛制造”激情40年 数字折射青岛工业发展成就

来源: 栏目:行业动态 · 发布日期:2018/10/22 10:53:57

乐发lv从曾经的“上青天”,到如今的“品牌之都”,改革开放40年来,青岛工业一直活跃在产业升级的浪潮中,形成了带有鲜明“青岛制造”烙印的现代工业体系架构,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,问路高质量发展。

  青岛市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,1978年以来,青岛工业增长迅速,工业产出总值分别在1985年、1996年、2010年突破“百亿”“千亿”和“万亿”大关。如今,工业总产值是当时的300多倍。近年来,青岛连续入围全国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明显的城市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保持7.5%的中高速增长,工业质效提升。2017年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705.1亿元,平均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达到10.0%,工业稳增长和转型升级成效显著;规上装备制造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5.8%,高技术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8.5%和21.5%,工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重(42.5%)高于全省7.5个百分点,新旧动能转换积极推进。

  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

  工业产业规模日趋壮大

  “青岛制造”异军突起,最直接的表现是企业群体快速壮大。1978年,青岛拥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1590户,到1997年发展到3751户,年均递增4.6%。1998年,工业企业统计范围由乡及乡以上调整为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企业,即规模以上工业企业。截至2008年末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5628户,比1998年增加4058户,年均增长13.8%。随着国民经济迅速发展,2011年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统计起点标准从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2000万元。到2015年末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4876户。

  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,工业企业规模日趋壮大。1998年规模以上工业大中型企业资产总额767亿元,职工人数近31万人,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为60.8%、45.5%,利润总额占比重82.5%。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发展壮大起来的海尔、海信、双星、澳柯玛、青啤、颐中、凯联、黄海、青钢、一汽等大企业集团公司,1998年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36.9%,实现利润占全市的88.7%,构成了青岛工业的支柱。2007年底,青岛大、中型企业发展到542户,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单位数的10.8%,完成工业总产值4008亿元,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.3%,比1998年提高3.2个百分点,比1988年提高10.3个百分点;实现利税250亿元,占全市的48.5%。2017年,产值过10亿的企业已达243户,比2008年增加160户,完成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5.4%,比2008年提高6.2个百分点。截至2017年,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160户,实现的主营业务收入占53.9%;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的企业达到1837户,亿元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3.3%,实现利润占92.7%。大企业集团对全市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起到了稳定促进作用,成为“青岛制造”的中流砥柱。

      本文由上海宏东转载发布;本公司专业生产G型螺杆泵,耐干磨管道离心泵,不锈钢磁力泵,气动隔膜泵,氟塑料泵等;欢迎访问官网查询具体产品信息。

  “青岛制造”是“中国制造”一路砥砺前行的缩影。青岛的企业家充分利用市场开放机遇,精心运作打造品牌,实现了企业的跨越式发展。截至2017年末,全市拥有世界名牌2个、中国名牌68个、山东省名牌产品644种、青岛名牌产品773种;行政认定中国驰名商标141件(其中工业领域116件)、省著名商标463件、市著名商标553件;12家企业和产品入选全省消费品工业“三百工程”,各类国家级创新平台、质量品牌总数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。海尔集团现为世界白色家电第一品牌,青岛啤酒进入世界啤酒厂商前十强。中车、北船等现代装备制造业品牌以及庞巴迪、朗讯等国际知名品牌齐聚青岛,优势竞合、共赢发展。品牌经济已成为青岛的主体经济特征,成为支撑全市经济发展的骨干与脊梁。

  转型升级成效明显

  产业集聚优势凸现

  改革开放以来,青岛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,工业行业及产品结构的变化重塑着“青岛制造”的格局。青岛工业的主导行业从传统的、高耗能的行业转向新兴、高端的装备制造业行业,工业经济发展由数量规模扩张向质量效益提升转变。截至2017年,青岛产值过千亿的行业发展到7个,分别是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,金属制品业,农副食品加工业,计算机、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,通用设备制造业,铁路、船舶、航空航天和其他运输设备制造业,汽车制造业;而在2008年,只有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一个行业产值过千亿元。

  产业集聚助推青岛现代工业体系的形成。目前,机械装备、食品、石化、家电、电子信息、服装等六条产业链产值已过千亿元。2017年,千亿级产业链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197户,实现利润总额633.7亿元,增长8.5%,高于规上工业7.3%的增速,引领青岛工业和实体经济加快转型。

乐发lv  自“十二五”起,青岛新材料、生物、高端装备制造、新能源、节能环保、新一代信息技术、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,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发展的新引擎。2017年,全市规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实现增加值735.5亿元,同比增长11.7%,增幅高于规模以上工业4.2个百分点,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21.5%,占GDP的比重为7.3%。其中,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98.1亿元,同比增长6.2%;新材料产业实现增加值109亿元,同比增长9.1%。

乐发lv  改革开放以来,青岛主要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发生了根本性变化,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迅猛增长,2017年末化学原料药、平板玻璃、啤酒、发电量产量分别是1978年的102.4倍、62.9倍、42.7倍、13.3倍;冰箱、洗衣机、彩电等产品更是实现了从无到有,并逐步发展成为闻名世界的家电品牌。

  伴随着工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,作为青岛城市框架重要支撑的县域经济发展潜力得到了空前释放。在青岛生产力新的布局中,二产向县域整体性战略转移,县域强劲增长,重构城市竞争力。据统计,2017年末县域(四市两区)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占全市的89.7%,比2001年提高17.4个百分点;完成工业总产值占全市的87.7%,比2001年提高40.9个百分点。

  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

  经济效益逐步提高

  改革开放前,青岛工业所有制结构比较单一,主要为国有工业和集体工业。从1987年推行企业承包经营制开始,青岛工业企业股份制改革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试点进程不断加快,企业组织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。到1997年,先后有51个国有工业完成改制,涉及资产77.7亿元,职工3.3万人。政企分开,产权明晰,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,提高了企业经济效益。工业改革使企业结构形成了国有企业、私营(民营)企业和外资企业“三分天下”的基本格局。2017年末,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131户,比2008年减少43户,国有企业呈逐年递减态势。伴随着改革开放,青岛的外商投资工业企业从无到有,得以迅速发展。从1984年第一家外商投资企业落户青岛,外商投资企业在青岛整个工业经济发展中异常迅猛,到2017年底,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共1037户,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为26%。

乐发lv  随着企业改革改制加快步伐,多种经济成份竞相发展,为“青岛制造”注入活力,工业企业整体经济效益逐步提高。1988年全市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7亿元,是1978年的2.2倍,年均递增8.3%;其中全民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8亿元,比1978年增长71.1%。1978年至1998年的20年间,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实现利税累计618亿元,比建国至1978年的29年所实现利税总额多486亿元,增长近4倍。2008年,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892亿元,利税535亿元,利润247亿元,分别是1998年的7.7倍、7.4倍、10.6倍。

  随着企业资本运营能力的不断增强,产业结构得以优化,经营规模得以壮大,一批经济总量大、实力强、贡献多、产权清晰、信息化水平高、多元化经营的工业企业集团已成为青岛工业经济的支撑力量。

本站全力支持关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》实施的“极限化违禁词”相关规定,且已竭力规避使用“违禁词”。故即日起凡本网站任意页面含有极限化“违禁词”介绍的文字或图片,一律非本网站主观意愿并即刻失效,不可用于客户任何行为的参考依据。所有访客访问本站,均表示认同此条约!感谢配合!



服务热线

021-56633982

乐发lv021-66287771

021-56908228

扫描添加微信